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少钓鱼人并不太注意冰钓的一些细节,这就容易导致鱼获要比其他人少,同时也减少了钓鱼人应该享受的上鱼之乐。那么具体都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呢?
其一是冰眼要尽可能大,并且要将余冰放在冰眼的北侧。
现实中不少钓友使用的都是手摇冰钻或电动冰钻,其打出的冰眼直径十分有限,大约也就20厘米左右。说实话这样的直径实在太小了,起不到应该起的作用。
一是冰眼小透过的空气面积不大,促使水中增加的溶氧量很有限;
二是阳光照射入水面积小,起不到对冰眼水中水体缓慢增温的效果,尤其是冰层较厚时阳光更难照射入冰眼;
冬季冰下水温低,鱼儿摄取的食物极其有限,最主要的是找到溶氧量充足且温暖的“窝”好过冬。
如果冰眼足够大,比如冰眼直径达到40厘米左右,外界空气与水面的接触面就要增大很多,溶氧量就会增多,自然会吸引鱼儿来此,这就为钓好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。

另外阳光照射水面的面积也增加很多,会起到对冰下水体增温的作用,这样也会吸引鱼儿尽快来此处“取暖”。
实际施钓中发现不少钓鱼人就是因为打的冰眼太小,遇到大鲤鱼时抄网伸不进冰眼里,即便几斤重的鲤鱼也拉不出冰眼,眼看着断线脱钩跑鱼但就是没有办法,所以单从这一点来看,冰眼大一点还是有好处的。
不少钓友会将余冰无规则乱放在冰眼的周围,这会阻碍阳光通过冰层和冰眼照射入水中,要将余冰放在冰眼的北侧,这样不会影响到阳光对冰层和冰眼水面的照射。
同时北风天放入冰眼北侧的余冰还会对“侵袭”冰眼的北风有一定的阻挡作用。
所谓的优质线,必须抗拉强度大,且低温下线是柔软的,柔软的线才有利于鱼儿吸入口中,僵硬的线会影响钩子入鱼口。
同时线要比其他季节用的小1~2号,0.4或0.6号线通常就够用了,因为冬季冰下的鱼儿是没有什么活力的,就是遇到几斤重的鲤鱼也可以应对,不会断线跑鱼。
使用的钩子要锋利,这样才容易刺入鱼嘴,同时钩子也要比其他季节时用得小。当然钓鱼人要充分了解本地鱼儿的大小情况,鱼大,钩子就要大一点,反之就要小一点。
如果是提前几天打窝,这比较简单,就是把浓腥味的饵料投入打好的冰眼里就可以了,但不要像其他季节那样打重窝,主要是冬季鱼儿食量太小。
笔者发现,经验不足的钓友,当天垂钓打窝,常常一次打窝后就算完事了,这种做法往往效果不佳。
所以一定不要一次性把窝打完,而是少量多次、并有间隔地打窝,这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。
由于冬季冰下水体相对清澈,鱼儿可视距离较远,如果是一次性打窝,鱼儿没有看见就不会马上过来进窝。
那是因为鱼儿受到水温低的影响而身体僵硬,活动范围和游动距离极其有限,所以如果鱼儿在离冰眼较远的位置时,一时半会儿是不会来到窝里的。
如果选择多次并有间隔地打窝,每次窝料在下落的过程中,就增加了鱼儿发现窝料并容易快速进窝的概率,因此鱼儿上钩就变得相对容易了。
还要注重打窝料的颜色,最好就是红虫的颜色,因为红虫的颜色在水下会非常醒目。

施钓中笔者发现不少钓鱼人是将钓饵投入冰眼后,就开始看漂等待。这是没有经验的做法,这种做法影响上鱼速度,也不利于吸引鱼儿来到窝里。
而逗钓是让钩饵“动”起来,是将钩饵提起到一定的高度再缓慢下落,这样更容易吸引鱼儿的注意,从而快速前来摄食。
由于冬季冰下的鱼几乎都是贴底活动,其视野范围有限,因此提起钩饵的高度不要太高,一般20厘米上下即可,再让其缓慢下落,然后等待几分钟让鱼儿前来就饵。
也可以将提起的钩饵沿着冰眼周围画圆,这能增大鱼发现钩饵的概率,但速度要缓,待钩饵落下后再等几分钟,给予鱼儿吃饵的时间。
红虫是冰钓的首选钓饵,鱼儿喜欢摄食红虫,几乎遇到就必吃无疑。使用红虫要用红虫夹,这样挂钩呈饵团状,在水下会非常醒目,有利于鱼儿发现饵料,从而尽快摄食。
再就是玉米秆、高粱秆上的白色虫子,大的长度1~2厘米,其虫浆还有甜味,对于鱼儿也很有吸引力,尤其是鲤鱼遇到后基本必吃。

冬季冰下的水温一般不会超过5℃,鱼儿的活动能力非常有限,而且摄食吸吮能力也弱,摄食就饵比照其他季节口要轻很多,反应在浮漂上也就是上下半目到1目。
如果钓组调得较钝,不单是影响钓饵入口,浮漂还有可能会没有反应,这当然是耽误上鱼的。
钓组调灵可以这样做:通过修剪铅皮,让铅坠、双钩其中最底下的钩子(带饵)也悬浮起来,这时要保证浮漂平水,即漂顶刚刚到水面。
施钓时,带饵入水只要浮漂露出水面1~2目,说明靠下的钩饵自然就到底了,而另一钩饵则悬浮于离底2~3厘米处,这正是鱼儿平视的视线位置。■

#互动话题
你还有什么冰钓要注意的细节
欢迎留言区一起来聊一聊

编辑部电话:010-67158577
商务合作、投稿邮箱:zgdy@vip.sina.com
发行电话:010-67158285
订阅杂志请扫二维码👇🏻



请扫码关注👇🏻👇🏻👇🏻👇🏻👇🏻👇🏻



